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国孚日旅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法国孚日旅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为什么却不趁机吞并法国?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两个人了一个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另外一个就是热血皇帝威廉二世。
我们去看俾斯麦的整个一个铁血政策,虽然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一往无前的愣头青政策,但事实上只要仔细去看,俾斯麦的整个一套铁血政策,我会发现,俾斯麦实际上就是装傻当孙子。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去看俾斯麦关于和英国之间的问题都是选择搁置,暂时不去讨论。作为一个合格的外交***,俾斯麦深刻的明白这个悬于欧洲大陆外面的这座孤岛才是真正的影响欧洲决策的一个主力因素,英国的搅屎棍政策正是利用欧洲内陆国家,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挑起两个国家间战争,然后疲惫欧洲的各个国家,使其放松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以及对于自己本土工业化的发展,让英国在所有的欧洲国家里面一支独秀,成为日不落帝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国已经说可以完全的凭借自己的意志左右整个欧洲的局势。
灭了法国可以,但是灭了法国以后,德国人即将面对的是英国,如果说你当时身处于俾斯麦那个位置,你肯定知道不应该与英国人为敌。
所以说在英国人和德国人之间建立一道战略缓冲地带对于英国和德国来讲都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你比如说当时蒋介石为了防止日本人跟自己军队发生摩擦而选择将北京,天津等地大让给西北军,让西北军,29军自治。
除此以外,对于德国人来讲,德国人此时此刻还没有完全的深刻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人真正意义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在得到普法战争的赔款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和日本人比较相像,日本人也是在得到甲午战争的战争赔款以后才开始大力的,并且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
无论是雇佣工人购买机器还是融资等一系列东西,都需要钱来支撑,当然后来战争的进行,让大家意识到战争就是比谁的工业产值高,(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此时此刻,德国人还没有那个底气跟当时的英国或者是法国一争高低,同时也没有那样的自信去吞并掉法国所有的军工产业。
综上所述,拿下法国,你能得到什么?什么东西都得不到得到的是一篇一天到晚要跟你闹反抗,要独立的法兰西精神的那些法国佬。你要这批人干什么?不拿法国你可以跟英国建立到战略缓冲。与此同时,从法国薅下来的羊毛也可以给自己先行的保暖,先让自己先发育起来。
所以对于德国人来讲,放弃法国比拿下法国更加的百利而无一害,反正自己建立德意志帝国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自己德意志帝国这个品牌已经打出去了,接下来等着生意自己送上门来就行了。
1870年的《法兰克福和约》对于法国人来说,可谓是丧权辱国,不仅要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还要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割让给德国。从此,双方围绕着两地争夺了70年,直到二战结束。然而,阿尔萨斯和洛林对德国更重要。
首先,民族情绪在其中。阿尔萨斯和洛林在历史的归属问题上,双方争论由来已久,但从其母语是德语看,德意志民族始终认同他们为同胞,并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因战争割让给法国,现在他们只是拿回属于自己的领土。
其次,在经济上削弱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虽然土地面积只有3.2万平方公里,却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阿尔萨斯是法国的棉纺中心,产量占全国的1/3;洛林是法国第一大煤炭产地,占到全国的1/4,并且拥有全国9/10的钢铁产量。
而在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谁拥有更多的煤炭和钢铁,谁就是工业大国。可见,失去两地对法国的经济打击是很大的,再加上普法战争对本国的破坏,法国共计损失200亿法郎,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更重要的是,从军事角度看,占有这两块地盘,就拥有了一个极其坚固的防御地带,只要比利时和瑞士保持中立,法国人很难***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俾斯麦和老毛奇看来,既然德、法两国的战争不会停止,那就占领先机,占据有利位势。
但令人意外的是,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当地民众,似乎并不认同德意志帝国的专制,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宽容”的法国一边。在法国历史上,他们多次与法国人一起,对抗外来侵略,就连法国国歌《马赛曲》,都是源于阿尔萨斯的军歌。
尽管使用同一语言,但在宗教、生活习惯方面完全等同于法国,历来的统治阶层也从未强迫其使用法语,当地的民众更愿意效忠法国。也就有了后来当德国人推行文化同化政策时,《最后一课》真实反映了阿尔萨斯人,遭受压迫的真实写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国孚日旅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国孚日旅游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