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国炮兵学校旅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法国炮兵学校旅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抗战时期***一个炮班编制?
一门82迫击炮一般编一个班,基本考虑是在3~5公里之内,不借外力仅凭本班的人力,能够将这门迫击炮和一个基数的炮弹作快速机动,例如:进入或撤出发射阵地,炮位转移等。
因此,一个炮班编制8人,需要班长一人,抗跑管1人,抗炮架一人,抗炮座1人,其余4人负责抗炮弹,如果1人1箱,1箱4枚,这个炮班在无另外的补给时,仅有16枚炮弹。长距离行军还是得靠汽车。
不同时期,不同炮种,火炮数量完全不同。
比如在抗战初期,当年堪称超级杀器的德国造150mm榴弹炮,24门编成一个团。当时的战防炮全军唯一一个团有12个连,如果按照每个连6门炮计算,有72门。
到了后期,抗战的僵持阶段,由于150榴弹炮差不多丢完了,国军比较强的福布斯75mm山炮,1940年的编制18门一个团。而轻型迫击炮36门一个团。
1935年3月,国民***武汉行营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国军中的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
独立炮兵第9团:先是由装备德国克虏伯75mm口径野炮和重迫击炮(各1个营)的第32步兵师师属炮兵团编成,不久将野炮营又划回32师,而重迫击炮营与独立重迫击炮第1、2、3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
新的独立炮兵第9团装备法国施奈德75mm口径山炮28门。1个班为12个人,班长为上士。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陆军步兵营[650人满编] 3个166人步兵连[60毫米迫击炮2门,40毫米榴弹发射器6具,轻机枪9挺,精确射击***10具] 1个 50人机枪排[6挺标准水冷重机枪,2门80毫米迫击炮,驮马6*1+2*2匹] 1个 50人供应排[战时加强苦力150名] 1个 16人突击侦察班[轻机枪1挺,精确射击***2具] 1个 16人战斗工兵班[轻机枪1挺] 1个 20人营部班 [轻机枪1挺,狙击***3具] 合计:军官25名,军士75名,士兵550名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谢邀,没办法。
很多人回答是靠声音来辨别,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多人都相信这件事情的。
在1913年一个德国军官申请了利用麦克风阵列侦测炮兵方位的专利。
在数公里的范围内放置多个麦克风,统一进行录音,然后播放出来,用秒表计算不同的麦克风所接受到的炮声时间差,然后再利用三角定位法来判定对方炮兵阵地的位置。
听起来似乎很合理,而且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德国也一直在用这个方式搜索盟军的炮兵。
在一战结束后,1920年的时候法国甚至也按照这个专利做了自己的炮兵侦测系统。
1949年1月间,东北野战军某炮兵部队的侦察连长,带着一个报务员、一个炮兵见习参谋、一个侦察兵组成“炮兵观察小组”,在总攻之前潜入天津城区进行观测,为东野炮群指示方位,这就是最原始的判断敌人炮兵位置的观测手段,结果同志们打野救人去了,嗯,这就是《解放·终极营救》。
片中关于炮兵观察的军事专业展现出三个要素,第一是观测小组要爬楼登上制高点,这是炮兵观察的基本条件,同样敌人的炮兵也是如此(小组成员因此直接被轰掉楼下一个),以保证视野开阔。第二是望远镜稍微业余了些,要用专业的“炮队镜”。第三就是得有电台或者步话机,随时跟后方炮群进行联络,报告坐标和炮击效果。
先说炮兵雷达,它的准确称谓是“炮兵侦校定位雷达”,也有的产品称为“反炮兵雷达”,基本原理就是通过雷达反射波,根据敌方炮弹的落点和轨迹,来计算和追踪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炮火反制提供精确坐标资料。炮兵雷达甚至可以判断出对方火炮的口径,一般用于定位15公里到30公里范围的重炮(榴弹炮或者火箭炮等)阵地,误差半径在8到12米左右。
最早研制炮兵雷达的是美国,大约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开始,越战时投入实战,基本上越军大口径榴弹炮一开火,就会被美军炮兵定位雷达捕捉到大概位置,然后美军的重炮和飞机就一涌而上进行打击,因此战场效能还是不错的。但是炮兵定位雷达也有缺点,那就是近距离是盲区,同时不能观察到炮击效果从而及时修正,还是需要人力观察和炮兵校射飞机来***。
所以在炮兵雷达没有问世的二战时期,主要还是依靠炮兵观察员的肉眼搜索和小型炮兵校射飞机的巡航,而炮兵观察员最专业的家伙什当然就是“炮队镜”。炮队镜是由两个单目镜筒组成的,为了防止观察员遭敌火力袭击,一般设置成为双筒的潜望镜,这样观察员便可以躲在战壕或者掩体里面,从容地搜索和定位敌方炮兵阵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国炮兵学校旅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国炮兵学校旅游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